公众疼痛疾病知晓率不足两成,专家:女性和中青年疼痛需重视 环球滚动

2023-02-27 14:19:41来源:澎湃新闻

2月27日,由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作为指导单位、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作为媒体发起平台,赫力昂中国公益支持的“无痛中国行动”国民疼痛教育知识平台项目在京启动。会上介绍,我国有3亿多人被疼痛困扰,但公众对疼痛的疾病知晓率不足两成。不少专家提到,女性由于生儿育女等原因,要比男性面临更多的疼痛,许多疼痛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青年人身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慢性病所致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超七成,疼痛是不可忽视的信号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李长宁出席启动仪式并致辞。李长宁指出,健康中国将以预防为主,强调从健康影响因素的广泛性、社会性、整体性出发,从源头预防和控制疾病,用健康促进的策略应对多重疾病负担的挑战。2021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5.4%,每100个人里有25个人具备了较好的健康知识和技能,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个项目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这样的权威媒体发起,专业机构、权威专家参与,热心公益的企业支持,计划分3个阶段开展疼痛防治健康教育,一定会在促进公众掌握相关知识,提升健康素养方面发挥很好的作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吴静介绍,据统计,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70%以上,导致的死亡占我国总死亡人数超过89%。疼痛是慢性病不可忽视的信号,有时疼痛是慢性病的症状本身,有时疼痛是慢性病加重的信号。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忽视疼痛,否则可能会错过疾病治疗的重要窗口期。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副总编辑赵安平表示,健康中国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国家战略,普及健康知识,推广健康行动,提升健康素养,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因此,搭建疼痛教育知识平台,全面开展针对国人的疼痛管理和疼痛认知教育非常重要。

超3亿人被疼痛困扰,疼痛认知水平亟待提升

数据显示,我国慢性疼痛患者超3亿人,且正以每年1000-2000万的速度增长。与此相对比的是,公众对疼痛的疾病知晓率很低,只有14.3%,很多人在面对疼痛时会选择“忍痛”,不愿意接受治疗,公众对疼痛的认知水平亟须提升。

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会长樊碧发教授表示,通过全球疼痛医学界近20年的共同努力,疼痛已经开始被当做疾病去处理,尤其是慢性疼痛。而对于很多急性疼痛,譬如小到崴脚造成的疼痛,再到女性痛经、分娩痛,以及做胃镜或支气管镜等医疗检查时的疼痛,也应积极对待。

如何在医疗行业做好疼痛管理?樊碧发指出,一方面要改善就医体验,让前沿技术和理念被广泛传播知晓,同时积极响应落实全国医院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工作,提供规范化的、合理有效的疼痛医疗照护,帮助患者免除疼痛。

女性和中青年疼痛需重视

“女性从11-12岁左右开始来月经,到49岁左右绝经,历经近40年,约400多个月,如果没有有效的疼痛治疗,有的女性一生要忍受300-400多次的疼痛。所以对痛经一定要重视。”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谭先杰教授分享了女性特有的和多发的疼痛相关知识。他表示,女性由于生儿育女等原因,要比男性面临更多的疼痛。一个家庭中,女性往往是维持运转的轴心,健康身体则是轴心的润滑剂,女性健康出现问题,家庭的正常运转也会随之偏离。因此,我们要关注女性的疼痛,要通过教育让女性知道,疼痛是有办法处理和解决的。

许多疼痛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青年人身上。“作为职场和家庭的支柱,中青年群体的疼痛问题也亟须被重视。”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宣传处处长兼中国卫生画报社常务副社长、副主编肖砾提到。

“随着生活、工作、学习方式的改变,疾病谱发生了变化,也逐渐改变了我们自身的一些健康状态。譬如青年人长期伏案工作、看电脑,导致颈椎相关疾病,造成疼痛等问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疼痛科主任李水清教授提醒,中青年人群面对疼痛,首先要有正确认识,急性疼痛是疾病的一个信号,短期内出现疼痛一定要及时就医,而对于慢性疼痛来讲,强行忍痛再治疗也会大打折扣。对于疼痛来讲不要忍,对于药物不要怕,要正确地认识和使用。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医师杨渝平教授表示,1月份我们急诊科接待了2502个病人,其中1003个病人是滑雪损伤。网上有人调侃说滑雪的尽头是骨科,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运动可能也会造成一些损伤和疼痛。他表示,运动造成的损伤和疼痛,要及时采取科学的治疗,有利于很好的康复。“当然,大家不用因为担心受伤而拒绝运动,要科学运动,注意技巧和方法,做好防护等,减少意外的发生。”

长期的慢性疼痛会对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许兰萍表示,疼痛会对人的社会功能产生综合影响,包括家庭、工作、教育、学习、人际交往等。有些患者甚至表示“不怕死、就怕痛”。另外,我们常常讲身心合一,有时心理疾病也会造成疼痛,药物能改善疼痛的生理状态,更重要的是解决背后的性格、成长经历、神经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等问题。因此,良好规范的药物治疗也很重要。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关键词: 慢性疼痛 疾病负担 人民日报 中国健康教育

相关阅读

贴片三极管

2023-02-26

全球|当前热闻

2023-02-25

1943年费城实验

2023-02-24